地名:卓尼縣 | 隸屬:甘南州 |
區劃代碼:623022 | 代碼前6位:623022 |
行政區域:甘肅省 | 地理分區:西北地區 |
行政級別:縣 | 車牌代碼:甘P |
長途區號:0941 | 郵政編碼:747000 |
轄區面積:約5420平方公里 | 人口數量:約10.69萬人 |
人口密度:約20人/平方公里 | |
下轄地區:11個鎮、4個鄉 |
![]() | 人口 | 面積 | 簡介 |
柳林鎮 | 2.7萬人 | 46.46km2 | 位于卓尼縣中部,現為縣人民政府駐地。是全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地處丘陵河谷地帶,海拔2400---2968米,地理坐標東經103°31',北緯34°…[詳細] |
木耳鎮 | 7896人 | 948.49km2 | 鄉政府駐地多壩村,轄區北與臨潭縣新堡鄉隔河相望;南以迭山與迭部縣為界;東、西兩端分別與納浪、大族兩鄉接壤,中部與柳林鎮環接插花。鄉政府距縣城13公里,…[詳細] |
扎古錄鎮 | 5749人 | 258.82km2 | 鄉政府駐車巴溝口的麻路村,距縣城53公里。
鄉名以原駐地扎古錄村而得名,""扎古錄""為藏語譯音,意為""石洞溝"",位于鄉境之西的洮河北岸。轄…[詳細] |
喀爾欽鎮 | 8516人 | 自然環境: 卓尼縣喀爾欽鄉 (卡車)政府駐地達子多村,距縣城20公里,平均海拔2620米,年均降雨量550毫米,年平均氣溫6℃,全年無霜期107天。喀…[詳細] | |
藏巴哇鎮 | 6657人 | 位于卓尼縣境東北端,鄉政府駐新堡村。
轄地北接渭源縣;東連漳縣金鐘鄉;西以洮河與臨潭縣羊沙鄉為界;南與洮硯鄉、柏林鄉接壤。全鄉總面積232.1l…[詳細] | |
納浪鎮 | 5995人 | 238.06km2 | 鄉政府駐地納浪村,轄地東與岷縣接壤,南以迭山與迭部縣為界,西與木耳鄉相連,北與臨潭縣總寨鄉隔洮河相望。岷(縣)麻(路)公路東西貫穿全境,鄉政府距縣城3…[詳細] |
洮硯鎮 | 3688人 | 121.75km2 | 位于縣境東部的洮河東岸,以境內產洮河綠石硯而得名。
鄉人民政府駐哇兒溝村,距縣人民政府駐地70公里,有新(城)柏(林)公路東西穿越鄉境。東接柏林…[詳細] |
阿子灘鎮 | 5331人 | 113.79km2 | "阿子灘"乃藏語音譯,原為"阿貲塘",意為"阿貲的川或灘"。
據傳為吐谷渾王阿才的駐地。鄉政府駐古戰川村,距縣城33公里,有岷合干線公路東西橫穿…[詳細] |
申藏鎮 | 5634人 | 鄉政府駐申藏村,距卓尼縣城32公里,轄地位于臨潭縣城北部。轄區與臨潭縣城關鎮、卓洛、長川、流順、新城諸鄉插花。鄉政府駐地距臨潭縣城僅5公里,鄉政府南5…[詳細] | |
完冒鎮 | 3705人 | 271.82km2 | 鄉名以鄉政府駐地完冒村而得。
"完冒"是藏語譯音,意為"紅色的狐貍",俗稱"紅野狐"。轄區位于縣境西北角,與夏河縣境接壤。有岷合公路橫穿鄉境20…[詳細] |
尼巴鎮 | 4588人 | 769.95km2 | 鄉人民政府現駐石巴村,尼巴鄉名以原駐尼巴村而得名。""尼巴""、""石巴""均為藏語譯音,分別意為""陽坡""、""陰坡""。鄉政府距縣城79公里,江…[詳細] |
刀告鄉 | 4338人 | 305.99km2 | 鄉政府駐尕貢巴村,距縣城67公里。轄區位于車巴溝下溝。南連尼巴鄉,北接扎古錄鎮,鄉以原駐地刀告村而得名。""刀告""為藏語譯音,意為""石溝""。
…[詳細] |
恰蓋鄉 | 2782人 | 鄉政府駐溫布灘村的恰蓋寺。
鄉名以當地由恰格活佛創建之寺院而得。南以斜藏大山與申藏鄉為界,北跨美日扎尕梁與康多鄉接壤,東出八達腦索溝口與臨潭縣羊…[詳細] | |
康多鄉 | 1985人 | 443.84km2 | 鄉政府駐康多寺,鄉以寺得名。
西與夏河縣美仁鄉接壤,東與杓哇土族鄉毗連,北與康樂、和政兩縣隔關相望,南以美日山與恰蓋鄉為鄰。鄉級公路東接新冶公路…[詳細] |
勺哇土族鄉 | 1482人 | 36.5km2 | 鄉政府駐杓哇寺,鄉以寺得名。
轄區與康多鄉緊連,曾屢與康多為一鄉所轄。1986年10月26日成立杓哇土族鄉。全鄉總面積約36.5平方公里。轄2個…[詳細] |
地名由來:
卓尼為藏語焦乃之轉音,意為兩棵大松樹;因卓尼古寺得名,另說因清卓尼土司而得名。據藏文文獻記載:“薩迦法王八思巴應元世祖忽必烈召見,在前往內地途中,親臨卓尼溝,他見著地方山川靈修,即指示在此建寺,對弘揚佛法必有莫大裨益。特別是他見此地長有兩棵高大奇異的油松樹(當地藏語叫焦乃)便命名為焦乃寺。”后漢語變音為“卓尼”。
基本介紹:
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,甘肅省南部,甘南州的東南部,東接岷縣、漳縣,北靠渭源、康樂、和政,南鄰迭部、四川省若爾蓋縣,西通合作、碌曲,中部與臨潭縣插花環接。全縣總土地面積5419.66平方公里。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2°40′-104°02′,北緯34°10′-35°10′。東西長115公里,跨徑1°22′,南北寬113公里,跨緯1°,海拔2000-4920米,縣城海拔2540米,年均溫4.6℃,麻路海拔2690米,年均溫4.9℃。全縣轄1鎮16鄉,98個村委會,469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10萬多人,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2%,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,有漢、藏、回、土、苗等10多個民族。屬
榮譽排行:
2024年5月,2024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,卓尼縣上榜。
2023年10月,水利部公布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(區)名單,卓尼縣榜上有名。
2023年10月,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名單出爐,卓尼縣入選。
2023年9月,卓尼縣被命名為2023年度甘肅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。
2023年6月,2023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,卓尼縣榜上有名。
2023年5月,卓尼縣入選2023年鄉村建設評價樣本縣名單。
2022年12月,2022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,卓尼縣上榜。
2021年9月,2021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布,卓尼縣榜上有名。
2021年5月,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,卓尼縣人口數量為10.69萬人,位列甘南州各縣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3位。
歷史沿革:
自秦、漢時縣境屬臨洮縣地,歸隴西郡所轄;三國時縣初屬魏雍州地,仍設隴西洮陽縣,旋改為秦州隴右郡臨洮縣。
以后西晉、東晉、十六國、前秦、南北朝、北周、隋唐至明洪武年間,歷代建置廢置變更頻繁。
明永樂十六年(1418),朝廷受卓尼吐蕃后裔頭人些地為土官指揮僉事,管理部分番族部落,實行土司制。
清乾隆改衛為廳,土司仍沿明制。
1913年,甘肅省政府作出了取締土司制度的決定,卓尼轄地歸臨潭縣統領,但民國政府改土歸
區劃:甘肅省·甘南州·卓尼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