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:臨江鎮 | 隸屬:江東新區 |
區劃代碼:441621109 | 代碼前6位:441621 |
行政區域:廣東省 | 地理分區:華南地區 |
行政級別:鎮 | 車牌代碼:粵P |
長途區號:0762 | 郵政編碼:517000 |
轄區面積:約135平方公里 | 人口數量:約2.7萬人 |
人口密度:約200人/平方公里 | |
下轄地區:2個社區、10個行政村 |
![]() | 代碼 | 城鄉分類 | 簡介 |
臨江社區 | ~001 | 鎮中心區 | 臨江原名石公神,因毗鄰東江,故名臨江。…[詳細] |
高鐵新城社區 | ~002 | 鎮中心區 | 因該社區居委會位于贛深高鐵河源東站附近,故名。…[詳細] |
塘排村 | ~200 | 村莊 | 因該地有一長方形大水塘,塘邊建有坐北向南的長排屋,故名。…[詳細] |
桂林村 | ~201 | 村莊 | 因該村委會靠近大山,種植有玉桂樹,樹茂林密,故名。…[詳細] |
聯新村 | ~202 | 村莊 | 因該村委會由聯合、大新兩村合并而成,兩村各取一字組成新地名,故名。…[詳細] |
前進村 | ~203 | 村莊 | 1958年10月,成立前進生產大隊,隸屬柏埔公社。1961年4月,隸屬臨江公社。1983年9月,撤社設區,改稱前進鄉。1987年4月,改稱前進村委會。…[詳細] |
禾坑村 | ~204 | 村莊 | 因該地土地肥沃,水源充足,主要種植水稻,方言稱水稻為“禾”,故名。…[詳細] |
澄嶺村 | ~205 | 村莊 | 1952年稱澄嶺鄉,隸屬第十區。1957年12月,隸屬臨江鄉。1958年10月,成立澄嶺生產大隊,隸屬柏埔公社,1961年4月,改屬臨江公社。1983…[詳細] |
勝利村 | ~206 | 鎮鄉結合區 | 勝利村地處柏埔河畔兩岸,與臨江金珠工業園相鄰,距離河源市區5公里,總人口1615人,357戶,5個村小組,耕地面積1810畝,山地3平方公里,土地資源…[詳細] |
年豐村 | ~207 | 鎮鄉結合區 | 始稱大星圍,后改名元峰。1958年10月,成立元峰生產大隊,隸屬柏埔公社。1961年4月,屬臨江公社。1963年3月,改名年豐生產大隊。1983年9月…[詳細] |
梧峰村 | ~208 | 鎮中心區 | 該地原名梧桐,因梧桐樹多而得名;解放后取梧桐村海拔最高的尖峰而得新名。…[詳細] |
光凹村 | ~209 | 村莊 | 1952年5月,設光坳鄉,隸屬第十區。1957年12月,隸屬臨江鄉。1958年10月,成立光坳生產大隊,隸屬柏埔公社,1961年4月,改屬臨江公社。1…[詳細] |
地名由來:
臨江原名石公神,因毗鄰東江,故名臨江。
基本介紹:
紫金縣轄鎮。1957年從原紫金縣第十區分設臨江鄉,1958年屬柏埔公社,1961年分立臨江公社,1983年撤社設區,1987年設鎮。位于縣境西北部,東江中游東岸。面積135平方公里,人口2.7萬。臨江鎮政府駐臨江圩,東距縣城68公里。紫(金)河(源)公路從鎮中穿過,境內水陸交通便利。轄塘排、光坳、勝利、梧峰、年豐、澄嶺、聯新、前進、桂林、禾坑10個管理區和臨江居委會。農業主產水稻、甘蔗、花生、大豆、紅瓜、蔬菜、荔枝、春甜桔、沙田柚及淡水魚等,鄉鎮企業以生產耐火石和食品、毛織品加工為主。
歷史沿革:
明代屬寬德都上、下江東社,清代屬黨得都江東。
1929年屬第二區(古竹)梧桐、排年鄉,1945年冬,分屬柏平、臨江鄉,1947年始設臨江鄉,轄原排年鄉及平梧鄉時的梧桐等地。
1949年5月屬古柏區、第四區,1952年屬第十區(柏埔),1957年12月成立臨江鄉,1958年屬柏埔公社,1961年4月份成立臨江公社,1983年設臨江區,1986年11月8日撤區設臨江鎮,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