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:南潯鎮 | 隸屬:南潯區 |
區劃代碼:330503100 | 代碼前6位:330503 |
行政區域:浙江省 | 地理分區:華東地區 |
行政級別:鎮 | 車牌代碼:浙E |
長途區號:572 | 郵政編碼:313000 |
轄區面積:約141.3平方公里 | 人口數量:約21.57萬人 |
人口密度:約1527人/平方公里 | |
下轄地區:11個社區、30個行政村 |
![]() | 代碼 | 城鄉分類 | 簡介 |
夏家橋社區 | ~002 | 主城區 | 夏家橋、便民橋(便民路以南)合并為夏家橋社區。…[詳細] |
泰安路社區 | ~010 | 主城區 | 泰安路社區:北起樹行埭,南至適園路,東起垂虹路和康寧路,西至嘉業路。共有3235戶,人口7887人。內有湖濱廣場、振潯路89弄、振潯路15弄、泰安西區…[詳細] |
百間樓社區 | ~016 | 主城區 | 當地人傳說:明朝董份董尚書家娶兒媳,兒媳娘親將100個丫頭作陪嫁,董尚書家建造了100間房屋給丫頭住,故稱百間樓。…[詳細] |
適園社區 | ~018 | 主城區 | 適園社區的由來是原先的一村、二村、三村、四村居委會合并了之后稱為適園社區居委會。…[詳細] |
遼里社區 | ~022 | 主城區 | 遼里村1983年以前全村擁有耕地1748.5多畝,其中水田1445畝,專業桑地216畝,花白地87.5畝,另有內港及河塘80余畝。純農戶334戶,農業…[詳細] |
江南社區 | ~023 | 主城區 | 江南社區居委會管轄范圍,東起嘉業路河西,西至萬順路,南至同心路,北至長湖申線,轄區總面積約0.57平方公里。現轄有132幢居民住宅裙樓,常住居民284…[詳細] |
增山社區 | ~031 | 主城區 | 增山社區:位于南潯鎮的東南部,2005年11月由原增山、新開河二社區合并而來,區域面積1.6平方公里,東至南西街,西臨南林路,南依年豐路,北靠適園、遼…[詳細] |
馬腰社區 | ~034 | 城鄉結合區 | 馬腰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,為城鄉結合區。…[詳細] |
橫街社區 | ~035 | 村莊 | 橫街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,為村莊。…[詳細] |
鎮東社區 | ~037 | 主城區 | 鎮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,為主城區。…[詳細] |
潯南社區 | ~039 | 主城區 | 該社區位于南潯鎮老鎮以南,大多數土地屬潯南村地界,故名。…[詳細] |
沈莊洋村 | ~202 | 村莊 | 沈莊洋村:位于南潯鎮東南端,北與硬長橋村交界與江蘇桃源一河相隔,南與燈塔村相鄰,西靠丁家橋村。區域面積1.5平方公里,共有14個村民小組,12個自然村…[詳細] |
丁家橋村 | ~203 | 城鄉結合區 | 丁家橋村:位于南潯鎮東南郊。于2002年4月由原福丁橋、蓮池等2村合并而成。東鄰沈莊洋村,南鄰輯里村,西鄰聯誼村,北鄰潯南村、硬長橋村。全村面積3平方…[詳細] |
新安村 | ~205 | 主城區 | 原新安鄉駐地,故名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新安鄉,1955年成立新安高級社,1956年屬北里鄉,公社化后,為北里公社新安大隊、沈家港大隊。“文革”初,…[詳細] |
漁業村 | ~206 | 主城區 | 漁業村地處南潯鎮城區東南側,北為古鎮旅游景區,南與潯南村相鄰,東和潯南村,硬長橋村隔河相望。
漁業村分為一村和二村,共有農戶138戶58…[詳細] |
遼里村 | ~223 | 主城區 | 遼里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,為主城區。…[詳細] |
潯南村 | ~224 | 主城區 | 2007年,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601萬元,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8735萬元。全年種植糧食410畝,總產量225噸;蠶桑養殖62.7張,總產量3噸;漁業…[詳細] |
潯東村 | ~225 | 主城區 | 潯東村地處南潯東郊,西靠南潯城區,東接江蘇省吳江市,被人們形象的稱為“南潯的東大門”。潯東村地理位置優越,交通便利,五號大橋的建設使得潯東直接與318…[詳細] |
硬長橋村 | ~226 | 城鄉結合區 | 硬長橋村位于南潯鎮東南,東與江蘇吳-云相鄰,南毗沈莊漾,西靠甲午塘,北接潯東村,南北長4公里,東西寬約1公里,全村面積約4平方公里,境內河道縱橫,潯(…[詳細] |
計家兜村 | ~229 | 村莊 | 計家兜村:位于南潯鎮西端,四周環河,馬腰至雙林公路橫穿而過。現有自然村5個,村民小組11個,戶數292戶,人口1072人,耕地面積1222畝。…[詳細] |
潘港橋村 | ~230 | 村莊 | 潘港橋村:位于南潯鎮西南端。南潯至雙林的公路橫穿而過。有自然村8個,村民小組17個,戶數440戶,人口18459人,耕地面積1726畝。…[詳細] |
前洪村 | ~231 | 村莊 | 近年來村個私經濟發展較快,全村主要經營木制業,有包括地板、集成板、木門、木制品加工、舊木工板等各類企業19家。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.4億元,實現…[詳細] |
伍林村 | ~232 | 村莊 | 伍林村位于南潯鎮西南端,花馬公路中段往南,交通便利。2002年行政村區劃調整時由原潘介斗村、寧介壩村合并新建。全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,農戶486戶19…[詳細] |
楊華村 | ~233 | 村莊 | 楊華村位于南潯鎮的西南部,南鄰適溪村,北接馬腰村,東連泗洲村,是南潯鎮較小的行政村。由8個自然村,13個村民小組組成,共有340戶人家,總人口1165…[詳細] |
泗洲村 | ~234 | 村莊 | 泗洲村,原有一座石環橋,名叫泗洲塘橋,的地名是由這座泗洲塘橋而來。…[詳細] |
南林村 | ~235 | 村莊 | 傳說吳越王錢弘俶于五代后周顯德年間(954-960)建南林寺,后毀于火,改稱報國寺。董說《楝花磯隨筆》曾言:“南林者,寺古名……”村以古寺名,便成了南…[詳細] |
馬腰村 | ~237 | 城鄉結合區 | 馬腰村圍繞原馬腰鎮,故取名叫馬腰村。1972年馬腰村由東風片、南家片、馬腰片合并而成,2002年馬腰村、水產村、查家橋村、合并命名為馬腰村,2010年…[詳細] |
輯里村 | ~238 | 村莊 | 輯里村:又名七里村,位于南潯南柵,因北距南潯鎮、南距橫街、西距馬腰均為七里路而得名。南面為王彈橋港與屯圩交界,北面為陽安塘與聯誼村交界,東面為息塘與燈…[詳細] |
屯圩村 | ~239 | 村莊 | 屯圩村:位于南潯鎮南部,潯練公路穿村而過。區域面積2.5平方公里,有7個自然村,21個村民小組,農戶476戶,人口1842人。…[詳細] |
施家浜村 | ~240 | 村莊 | 施家浜村位于南潯鎮東南,西與屯圩村南與橫街村相鄰,公路通達各村民小組,水陸交通十分便利,投資環境優越.
施家浜村現有10個村民小組,農戶…[詳細] |
橫街村 | ~241 | 村莊 | 橫街村:位于南潯鎮南端,西靠潯練公路,南接橫三公路,東至江蘇桃源鎮。橫街集鎮市河東、西穿村而過,三橋橫架,共有8個自然村,16個村民小組,農戶418戶…[詳細] |
和睦兜村 | ~242 | 村莊 | 和睦兜村位于南潯鎮南端,市主干道潯練公路貫穿本村,交通便捷,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優勢。全村區域面積2.7平方公里,人口1522人,其中勞動力860…[詳細] |
柏樹村 | ~243 | 村莊 | 柏樹村:地處南潯東南端,區域面積2.8平方公里,轄9個自然村,20個村民小組,農戶526戶,人口2003人。…[詳細] |
永聯村 | ~244 | 村莊 | 永聯村位于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南部,南靠練市、烏鎮,水域縱橫交錯,交通便利。村域面積 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 2257畝,轄區內17個村民小組,全村農…[詳細] |
迎春村 | ~245 | 村莊 | 迎春村位于南潯鎮南端,東鄰永聯村,南接練市鎮橫塘村和水口村,西環申嘉湖運河和茅針塘交叉口,北連橫街中心村。整個村大部分面積四周環河,村域總面積2.31…[詳細] |
神墩村 | ~246 | 村莊 | 神墩村地處南潯鎮南端,與練市接壤。2002年由原葉家浜村和神墩村二村合并而成。潯練公路穿村而過,全村總面積3.7平方公里。其中水田面積2340畝,桑地…[詳細] |
適溪村 | ~247 | 村莊 | 適溪村:位于南潯鎮西南,南與水口村接壤,東與神墩村隔河相望,西連伍林村,北接泗州村,距南潯鎮區約12.5公里。區域面積3.5平方公里,共有16個自然村…[詳細] |
息塘村 | ~248 | 村莊 | 息塘村地處南潯鎮東南邊緣,與桐鄉市烏鎮、吳江市桃源交界,是一個相對偏遠的行政村。2002年行政村區域調整時由原息塘、余豐二個村合并而成。村域面積3.6…[詳細] |
興隆村 | ~249 | 村莊 | 興隆村:位于南潯鎮的東南邊緣,東面和北面與江蘇省吳江區桃源鎮交界,南鄰息塘村,西面與三長村隔河相望,全村四面環水。區域面積3.2平方公里,轄12個自然…[詳細] |
三長村 | ~250 | 村莊 | 三長村位于南潯鎮東南端,橫三公路、潯烏公路穿村而過,交通便利。2002年行政村區劃調整時由原中塘村、施塘村合并新建。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,農戶485家…[詳細] |
燈塔村 | ~251 | 村莊 | 燈塔村:地處南潯鎮東南邊緣,離南潯中心城區約5公里,東與江蘇桃源鎮毗鄰,西與輯里村隔河相望,南接三長村,北靠沈莊洋村。潯烏線穿村而過,區域面積3.8公…[詳細] |
地名由來:
南潯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)因聚居民日增,村落規模初具,因濱溪遂稱潯溪;南宋潯溪之南商賈云集,屋宇林立,遂稱南林;取南林、潯溪兩名之首字,稱南潯。
基本介紹:
南潯是一個經濟發達、文化繁榮的江南古鎮,地理座標位于東徑120°25’-120°26’,北緯30°52’-30°53’20”,地處太湖之濱,與蘇州接壤,是湖州接軌上海浦東的東大門。長湖申航線和 318國道橫貫其中,地理環境優越,水陸交通便利。全鎮區域總面積141.3平方公里,轄51個行政村,10個居民社區,總人口11.6萬人,耕地面積12.25萬畝。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29.58億元,國內生產總值36.7億元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792美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5650元。
南潯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。自古以來,南潯名人薈萃,歷史上曾有“九里三閣老、十里三尚書”之稱,宋、明、清有進士4
榮譽排行:
2025年6月,2025年全國鎮域經濟500強榜單發布,南潯鎮位列第147名。
2024年9月,2024年度全國千強鎮名單揭曉,南潯鎮位列第222名。
2024年5月,2024年全國鎮域經濟500強榜單發布,南潯鎮位列第172名。
2023年10月,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名單發布,南潯鎮位列第225位。
2023年9月,2023年全國五百強鎮名單發布,南潯鎮位列第205。
2022年10月,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,南潯鎮上榜。
2022年12月,浙江省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名單,南潯鎮上榜。
2022年1月,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南潯鎮為2021年度國家衛生鄉鎮(縣城)。
2021年10月,南潯鎮上榜2021年全國千強鎮名單,排名第230位。
文化旅游:
南潯古鎮位于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,北瀕太湖,東接江蘇省蘇州市,地處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,是湖州市接軌上海的前沿。南潯古鎮區位交通便捷,歷來就是水陸交通要沖。G50滬渝高速、318國道和長湖
頔塘是太湖南岸一項規模龐大的古代水利工程,對研究古代水利史、航運史和沿岸社會經濟發展史具有意義。它與太湖溇港一起形成一張巨大的水網,把東西苕溪下泄的湍急水流逐漸分流至大大小小的河港之中,既減
穎園是南潯俗稱“八牛”之一清朝陳熊的住宅花園,位于皇御河畔,占地11.07畝,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(1862),經十三年,于光緒六年(1875)落成。現基本保存完好,系南潯鎮文物保護單位。穎園
張靜江故居位于湖州市南潯鎮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張靜江故居,又名尊德堂。系張靜江祖父張頌賢,又名竹齋,南潯“四象”之一,于清光緒二十四年(1898)所建。張靜江(1877-1950),名增
南潯鎮史館其前身是南潯商會,始建于1926年,為三進中西合璧建筑,占地面積為950平方米,累計費銀三萬余兩,是江南集鎮最早的商會之一。1998年10月,改為南潯鎮史館。2008年上半年,經維
歷史沿革:
北宋時聚民日增,村落規模初具,因瀕潯溪(今東、西市河)得名。
南宋潯溪之南商賈云集,屋宇林立,遂稱南林。
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(1252)建鎮,取“南林”“潯溪”二村名首字,合稱“南潯”,設鎮官管理。
其時,“南林一聚落耳,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,土潤物豐,民信而俗阜,行商坐賈之所萃”。
俗仍有以“潯溪”“南林”為鎮名。
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1953年成立南潯鎮人民委員會,1959年建南潯鎮人民政府,1986年
產品名稱:繡花錦菜 產品產地:浙江湖州 產品簡介:南潯特產繡花錦菜外形與普通青菜相似,只是菜莖稍細,菜葉的邊緣有細細的鋸齒形,葉面上的脈胳富有一種曲線美。此菜炒熟之后,依舊碧綠,令人舍不得去碰一碰它。
產品名稱:香大頭菜產品別名:疙瘩菜產品類別:十字花科產品特性:色澤好、口味鮮美、咸淡適宜、略帶甜味、聞有香氣、菜頭脆嫩、纖維細膩、整齊均勻。產品季節:土種大頭菜,一般在立秋后播種,
區劃:浙江省·湖州市·南潯區·南潯鎮 |